热点新闻
能源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能源百科>>正文
能源小百科(人物篇)
2020-01-05 07:37  

 

墨子 煤炭 战争

墨子是我国战国前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名翟,鲁国人(一说宋国),当过造车工匠,后聚徒讲学,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提倡薄葬、非乐。《墨子》一书大部分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记述其言行的集录,此书把我国哲理性散文推向了新的境界。

在我国古代,由于各个地区发现煤炭有早有迟,对煤炭的认识有所不同,加上各地区之间交通联系的不便,所以在发现和利用煤炭的初期,煤就很难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名称。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各种历史文献中对于煤就有许多不同的称呼,这是一个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现象。“每”字就是我国古代一些人称呼煤炭的一个别名。这个称呼始见于《墨子》一书的《备穴》篇中。书中是这样写的:

“为穴户,户内有两蒺藜,皆长极其户,户为环,垒石外厚,高七尺,加蝶其上…。具炉囊,囊以牛皮:炉有两领以桥鼓之。百十每,其重四十斤,然炭杜(佐)之,满炉而盖之,毋令气出。……穴中与适人遇,则皆圈而毋逐,且战北以须炉火之然(燃)也。即去而人壅穴。”

这段话大意是打防御战时,要挖建地穴,类似现代的地下坑道,穴中放好炉子和鼓风用的牛皮风箱。炉中“百十每”,重四十斤,“每”下面放好炭,装满炉子,不要透气。当在穴中与敌人遭遇时,只防御不要追逐,而且要假装战败而退。这时把炭点燃,用烟来熏敌人,以烟熏而取胜。

炉中的百十每是什么意思呢。许多注释《墨子》的学者未作解释。后来据著名学者岑仲勉先生考证,每就是煤,百十即“置”字。就是说在火炉中的上一层放置四十斤煤炭,下面放置木炭,以引火助燃。

为什么说“每”就是煤呢?因为既然是用以燃火的炉子,那么炉中放置的“每”,必然是燃料。而且其重量四十斤,不可能是薪柴,加上下面还另外放有炭,证明“每”也不可能是木炭。

如果炉中完全放木炭就不会有烟了,那样也达不到以熏烟制敌的目的。所以,用煤(每)以生烟,以木炭引火,就合乎实际了。

《墨子》城守各(包括《备穴》篇)一般认为是战国稍晚时期的著作。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煤炭当时已经以“每”这个名称出现在战争的舞台上。同时也表明当时人们已认识了某些煤在燃烧过程中能释放出浓烟这一性能,并运用它摸索出烟幕战这种御敌制胜的办法。

应该说明,“每”作为煤的名称出现在古书上是极少的。但是后来有人把每字加上火字旁,写成烸,这就与煤炭的含义更接近。比如明代人崔铣编的《彰德府志》就把煤写作梅。该书卷八就有“烸爨”这一节专门讲煤炭。书中说:“安阳县龙山出石炭,入穴取之无穷,取深数十百丈,必先见水,水尽然后炭可取也。炭有数品,其坚者谓之石,软者谓之梅,气愈臭者燃之愈难尽。水可以煎赞,不若晋绛云。”这个海字比每字又进一步了,这又使煤炭多了一个别名,梅字也为明清以来不少书籍所引用。尽管不少字书上没有梅这个字,我们不妨把炼看成是煤的异体字,因为每和某在作为偏旁的时候有时是可以彼此通假的,比如梅花有人就写作楳花,同样,古人把煤写作烸也是有理由的。

至于煤这个字虽然出现很早,但它真正代表煤炭却是宋代以至元代初年的事。

从每到烸、煤的演变,经历了一二千年的历程,这说明一个事物名称的定型统一,不仅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也需要较长的时间。

乾隆皇帝与煤炭开发

乾隆皇帝,即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是清代第四位皇帝,在位六十年。他的文治与武功及许多传奇性的故事,都是大家所熟知的。他大力削除地方割据势力,两定准噶尔部,安抚台湾,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农业繁荣,终成盛世。在文化上,开四库全书馆,命文人学士编篆了著名的四库全书,共收录书籍3503种,79330卷,又组织编篆会典、一统志和各省通志;他多次到各地巡视,兴趣广泛,极喜文诗,据说作诗四万余首。然而他好大喜功,晚年自称“十全老人”。到乾隆晚期政治日趋腐败,任用和砷,贪污之风大盛,文字狱迭发,社会由极盛而中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几百个皇帝中,他是最为重视煤炭开发,对此有过贡献的一个。

在我国封建时代,许多皇帝对采煤开矿是持禁止或限制态度的。而乾隆却能从发展经济,解决人民生活燃料紧缺的需要出发,大力提倡和推行开采煤炭的各项措施,终于把古代采煤业推向了鼎盛时期。

乾隆对于开发煤炭最为重要和著名的一个决策,就是在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批准了大学士赵国麟关于开采煤炭的建议,下令全国各省一律取消不准采煤的禁令,下令全国“凡产煤之处,悉听民间开采。”不仅如此,他还要求各省督抚详细勘查了解本省煤炭资源情况,制定出具体的煤炭开发计划和措施,还要详细地向朝廷报告(“著各省督抚酌量情形评议具奏”)。

这道指令体现了这位皇帝的远见,而且态度坚决,措施也很得力,一竿子插到底。这份采煤动员令,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大多数产煤地区,迅速行动,层层勘查,逐级上报,煤炭资源情况搞得比较清楚。仅几个月时间,各省纷纷奏报煤炭开发情况及具体开采规划。朝廷对各地的采煤奏折,也认真研究,及时处理批复。这样,一个全国范围的开采煤炭的活动就普遍发动起来了。此后若干年,煤窑数量、煤炭产量都增长很快。据档案资料不完全统计,仅北京的西山、宛平、房山一带,煤窑就多达近千个。说明这一决策得到了贯彻,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不仅如此,乾隆本人对于阻碍煤炭开发的各种障碍也注意予以排除,对于各种反对办窑采煤的一些奇谈怪论,进行严厉地批驳。

比如风水问题,是许多王公大臣和地方官绅反对开矿的主要理由。他们认为开煤窑“掘龙泉、挖地脉”,有碍风水。有个叫孟生蕙的官吏曾上书乾隆,反对在京郊开矿。他在奏折中提出的主要理由是开煤窑会破坏“畿辅数百里内之坤舆”、

“神京亿万斯年之元气”。乾隆见到此折,大发雷霆,在批示中对孟狠加训斥,批语是这样写的“措语更属荒诞。京城外西山北山一带开采煤座及凿取石块,自元明以来数百余年,从未闻以关系风水设有禁例”,并将这个孟生蕙交有关方面查办。还有人以开办煤窑必然聚集多人,容易作乱闹事,影响封建秩序的稳定为理由,力主禁开煤窑。但乾隆皇帝对此全无忌讳,他认为,因怕煤工闹事而不开煤窑是“因噎废食”,只要地方官吏处理得当,完全可以做到既防止闹事,又可收开煤之利,关键是在于“兴利防弊”。这一时期正是以这一指导思想来处理煤窑问题的。

不仅如此,他甚至支持在热河(承德)避暑山庄一带开办煤窑。户部怕在这里开煤窑妨碍皇帝行宫,但乾隆却不以为然,下了一道上谕:“行宫不过暂时巡幸之所,其有无妨碍不必议及”。从中可见他的开明态度。

对于北京西山地区的煤炭开发,由于直接关系到京城及皇宫用煤,乾隆也特别关注。如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汁二月,由于京城供煤紧张,煤价大增。乾隆亲自过问此事,并下令工部会同顺天府官员察看情况,凡是“煤旺可采之处”,都要“妥议规条,准令附近村民开采;二十年后,他又命令步军统领衙门、顺天府及直隶总督派人“前往逐细踏看”,凡“西山一带产煤处所,未经开采者”,“照例招商开采”。

当西山煤窑遇到困难时,也能采取扶助政策,在资金上予以支持。如在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批准了大学士史贻直的奏请,借给三万六千八百五十两银子,用以修复西山煤窑已倾坏的排水沟;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又同意借给西山煤窑商人一万五千两银子,以开采西山过街塔一带因积水停工的煤窑。当时北京西山地区采煤业的兴盛,是与乾隆的支持分不开的。

乾隆,是一位重视煤炭开采,大力提倡煤炭开发的皇帝。他在位期间采取了政策措施,批谬论,斥风水邪说,减赋税,因而把中国古代采煤业推向了鼎盛。特别是乾隆早中期,各地煤炭资源得到了普查,一大批煤窑如雨后春笋出现在中国大地上。

最早的煤炭诗

随着煤炭的开发、利用,煤也成了诗人们吟咏的题材。历来的咏煤诗,不仅记录了我国的用煤情况,也为诗坛增添了新意。

我国最早提到煤炭的诗是应该是南北朝时期南朝人徐陵(507~583)的《春情》一诗。

这首诗见于《徐孝穆集》(徐陵,字孝穆),全文引录如下:

风光今旦动,雪色故年残。

薄夜迎新节,当坊却晚寒。

奇香分细雾,石炭捣轻纨。

竹叶裁衣带,梅花奠酒盘。

年芳袖里出,春色黛中安。

欲知迷下蔡,先将过上菌。

诗里吟咏的是春天的风光情色,写的是竹叶、梅花,以及青年女子的芳姿、粉黛、服饰,然而这些却在晚寒、薄夜、残雪的笼罩之中,格调低沉。

这首诗讲的是我国古代对煤的一种特殊用法——将煤制成可以发香的煤饼。

这种发香煤饼的制法,在宋人欧阳修的《归田录》,以及明、清学者的笔记类文献中,多有介绍。明代学者杨慎的《升庵外集》卷十九明确记载:“发香煤,盖捣石炭为末,而以轻纨筛之,欲其细也?。以梨枣汁合之为饼,置炉中以为香籍,即此物也。”清人汪价《中州杂俎》也讲:“发香煤,为之石炭,捣炭为末,以轻纨节之,和以梨枣汁作饼,置炉中以为香籍。”因此,所谓“石炭捣轻纨”,就是讲香煤饼的做法,即先将煤捣成细末,然后用轻纨(细绢)筛去杂质,再用梨枣汁等香料粘合,制成可以熏香的煤饼。而“奇香分细雾”,则描绘了把这种香煤饼点燃之后,放出的袅袅香雾。这与初春晚寒的风情还是和谐的。正是这个原因,古代文人又给煤炭增加了一个“香饼”的雅号(见《事物异名录》等)。但香煤饼制作麻烦,造价高,只能是有钱人享用之物,一般老百姓是用不起的。但发香煤饼的出现,是我国古代一个独特的创造,也开拓了利用煤炭的一个新途径。

李时珍谈煤

明代是我国煤炭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时期,随着煤炭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人们对煤炭的认识也就更加深化了。但是对煤炭本身的议论较为深刻详细的要数李时珍。

李时珍(1518-1593),明薪州人,字东璧,号濒湖。出身于世医,是杰出的医药学家。他在几十年的医药实践中,致力于整理医药文献,虚心向各方及劳动群众请教,亲自考察、采制动植物和矿物药物,积三十年的血汗,博采众说,艾繁补缺,订正讹误,写出了举世闻名的药学巨著《本草纲目》。此外还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书。在《本草纲目》卷九金石部中,有一节就专门介绍了石炭(煤)。其记述广征博引,采撷众说,溯古及今,深入浅出,内容十分丰富,对我们了解当时的情况很有参考价值。

首先,李时珍对石炭进行“释名”。他说石炭又称“煤炭、铁炭、乌金石、焦石”,“石炭即乌金石,上古以书字,谓之石墨,今俗呼为煤炭,煤墨音相近也”。这就把煤的异名以及为什么石墨是煤的原因讲得很清楚。特别可贵的是李时珍提醒人们注意,虽然煤炭在古代也称为石墨,但并非所有石墨都指的是煤。他说:“又有一种石墨,舐之粘舌,可书字画眉,名画眉石者,即黑石脂也。“石脂之黑者,亦可为墨,其性粘舌,与石炭不同。”这一点是颇有见地的,因为直到今天有些文章还把画眉石与煤相混淆。

其次,李时珍列举了当时煤炭的产地和一般生产情况。他说:“石炭,南北诸山产处亦多,昔人不用,故识之者少。今则人以代薪炊器,煅炼铁石,大为民利”。并引用《岭表录》、《西阳杂姐》、《夷坚志》等著作,说明我国古代的煤炭产地相当广泛。仅本节明确提到的煤炭产地就有“燕之西山,楚之荆州、兴国州,江西之庐山、袁州、丰城、赣州,皆产石炭,可以炊赞”。此外还有康州、夷陵、无劳县、彰德、宜阳、汗阳等地。这些地区,直到今天绝大多数还有煤炭生产。

由于《本草纲目》是一本药书,所以对当时煤炭的生产情况,书中仅用“土人皆凿山为穴,横入十余丈取之”,寥寥几笔加以概括。但是在一个版本的《本草纲目》上附有一幅采煤图,就弥补了述而不详的缺憾。这类图画实不多见,虽在画技上并无高明之处,但线条清晰,于古朴中透露出情趣。插图中那个采煤者,一手扶钎,一手抢锤,正在用力凿掘,其身后还有运煤的筐篮,工作面上立有木杆,上悬有两只带灯罩的油灯以作照明。这不正是采煤者“凿山为穴,横入十余丈取之”的形象写照吗!

其三,对于煤炭的性能特点,李时珍也作了深入的论述。煤在形体上“有大块如石而光者,有疏散如炭末者”;煤的气味则为“甘、辛、温”。同时还明确指出,各种煤“俱作硫黄气”,而且“有毒”,“人有中煤气毒者,昏至死”。他还进一步提供了解决的办法:对于硫黄气“以水喷之则解”,而对“中煤气毒者”,“饮冷水即解”。

最后,也是最宝贵的,李时珍不仅指出了煤炭作为燃料“代薪炊囊,锻炼铁石,大为民利”的一般性用途,还特别肯定了煤炭在祖国医药学上的地位与作用。他在总结自己临床实践和前人医疗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指出煤炭作为一种矿物中药,可以治疗某些疾病。虽然自唐宋以来不少医家和药书提及煤炭,但大都语焉不详,不能给人以系统的印象。李时珍在这方面则作出了贡献,详细说明了煤的药用性能,“入药用坚块如石者”,可以主治“妇人血气痛,及诸疮毒,金疮出血,小儿痰痫”等病。此外他还从医药书和民间广泛搜集使用煤的药方,并在书中开列出治疗“金疮出血、误吞金银、腹中积滞、月经不通、产后儿枕”等五种附方。比如治腹中积滞的药方是:“乌金石即铁炭也三两,自然铜为末,醋熬一两,当归一两,大黄童尿浸晒一两,为末。厖每服二钱,红花酒一盅,童尿半盏,同调,食前服,日二服。”治疗月经不通的药方是:“巴豆去油,如绿豆大三丸,以乌金石末一钱,调汤送下,即通”。

当然,这些药方的科学价值还有待于研究,但是煤炭的药用价值是不容怀疑的,李时珍在这一方面所作出的贡献是值得肯定和称道的。

孙越崎

孙越崎(18931995),男,原名毓麒,浙江绍兴平水铜坑(今平水镇同康村)人。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共产党的铮友,是中国现代能源工业的创办人和奠基人之一,被尊称为“工矿泰斗”。

孙越崎一生抱着科技兴国的理念,艰苦奋斗,为中国煤炭、石油事业的开发建设和人民革命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领导开发了中国大陆第一个油矿——延长油矿。领导创建了中国第一座较具规模的石油城——玉门油矿,为祖国的石油工业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来源:《名人与煤炭》

石油百科——石油发展史上三位著名人物

油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也是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自从发现到利用石油,很多科学家和企业家就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中有三位代表人物:中国科学家沈括最先命名了石油,美国的德雷克上校打出了第一眼机器钻探油井,石油巨头洛克菲勒则将石油的开采与经营推进到垄断经营模式,在全盛期曾垄断了美国90%的石油市场。

最早为石油命名的中国古代科学家——沈括沈括(1031~1095),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是中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在《梦溪笔谈》中,沈括把历史上沿用的石漆、石脂水、火油、猛火油等名称统一命名为石油,并对石油作了极为详细的论述。北宋元丰三年(1080),为抵御西夏,沈括被任命为延州(今陕西省延安一带)知州,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在鄜廷境内,他发现在沙石和泉水相杂的地方,常常冒出一股股黑漆一样的液体。当地百姓把这种液体叫“脂水”,他们用山鸡的尾羽把它沾起来,收集到罐子里,用来燃灯照明;但燃烧后冒出的浓烟,总把幔帐熏黑。凭着科学的直觉,沈括意识到这种烟可以利用,就扫了一些烟灰来制成墨,并给这种墨起了个名字叫“延川石液”。这一段经历记载在《梦溪笔谈》里:“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甃之,用采入缶中。颇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造煤人盖知石烟之利也。石炭烟亦大,墨人衣。”沈括第一次明确地提出“石油”这一名词,并且预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问,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造煤人未知石烟之利也。”他认识到陕北油田石油储藏量的丰富,认为石油可以替代松木,是一种有价值的燃料,而且地层下面蕴藏无穷,可供大量开采,甚至用之不竭。沈括所预测的“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的观点,在千年之后得到验证。1907年,延安府的延长县城西门外,打出了81米且产油较旺的“延一井”,这就是“中国大陆第一口油井”。从此,延安的石油迈入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开采时期。他笔下的“延州石油”如今已发展为著名的长庆油田,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54188.8万吨,年产量达到了二千万吨,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

世界石油工业的开创者——德雷克上校艾德温·德雷克(EdwinDrake1819~1880)年轻时在纽约和维尔蒙的农场里当过农工,他只有普通中学文凭。1849年开始在纽约到纽黑文的铁路上当列车员。1857年夏天,一场疾病使他离开了铁路。不久,他的妻子也死了。有一天,他孤身一人待在一家旅馆里,遇见了塞尼卡石油公司(SenecaOilCo.)股东杰姆士·汤森。汤森向他介绍了泰特斯维尔盛产石油的情况,并邀请他加入石油公司。走投无路的德雷克同意了,把身上仅有的200美元投资到了塞尼卡石油公司,成为一名股东。德雷克被委任为驻泰特斯维尔的总代理,年薪1000美元。18585月,德雷克来到泰特斯维尔。公司特意给他入住的旅馆发去一封信,信封上写的是“德雷克上校”,此后人们都把德雷克称为“上校”。一个莫须有的称呼就这样诞生了。在泰特斯维尔,德雷克买了一台6马力(4413)的蒸汽机作为动力,自己设计建造了机房和井架,安上顿钻钻机,雇佣了几个工人开始钻井。顿钻钻井的进展很慢,每天大约钻进1米,产生的费用已经超过了预算。纽黑文的公司总部规定的成本上限是2500美元。汤森指示他就此罢手,关井算账。但执着的德雷克从米德维尔银行借来了500美元,继续进行他的钻井作业。1859827日是星期六,下午收工时钻到了21米深,突然钻头下落了约15厘米,当时钻井工人并没有在意,放下工具回家去过星期天。第二天上午,该工人来上班时发现井筒里的原油已经溢到离地只有2米的位置。听到这个消息的德雷克十分兴奋,就在井口上安置蒸汽动力泵开始抽油,日产量达30(4)。德雷克井出油的消息不胫而走,炼油商们蜂拥而至,以每桶20美元的高价采购原油。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口用机器钻成,并用机器抽油的油井。短短几年里,在泰特斯维尔及其附近地区,涌现出了1.6万多家石油公司,采油热波及半个美国。因此,人们把1859827日称为近代石油工业的诞生日。此后,德雷克离开了泰特斯维尔,当过治安推事,做过石油零售商,在石油股市上很不成功,晚年疾病缠身,生活潦倒。1873年,宾夕法尼亚州议会得知了他的不幸,决定支付给他年俸1500美元,以表彰他的功绩。1880年,德雷克去世。后来,他的遗体迁葬于泰特斯维尔,并在德雷克井的旧址建立了“德雷克井纪念馆”,世人将永远记住这位世界石油工业的开创者的功勋。

世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JohnDavisonRockefeller1839~1937),美国实业家,慈善家,以革新石油工业与塑造现代慈善的企业化结构而闻名。1870年他创立了标准石油,在全盛期他垄断了全美90%的石油市场,成为美国第一位十亿富豪与全球首富。他也普遍被视为人类近代史上首富,财富总值现今折合4000亿美元以上。他受到记者与各种舆论的攻击,标准石油最后被美国最高法院判决违反反托拉斯法并且在1911年被勒令拆分为34家公司(事实上,反托拉斯法正是针对标准石油而制定的)。其后继企业艾克森美孚(ExxonMobil)、埃莫科(Amoco)、康纳科(Conoco)和雪佛龙(Chevron)在百年后的今天依然是世界最大的数间石油公司(其中艾克森美孚为2007Fortune500全球企业第二大)。洛克菲勒在他人生的后40年致力于慈善事业,主要是教育和医药领域。他在1897年正式结束对标准石油的直接管理,但保持了大部分的股权。他出资成立洛克菲勒研究所,资助北美医学研究,包括根除十二指肠寄身虫和黄热病,帮助了野口英世的研究,也对抗生素的发现贡献很大。另外难得的是,他对黑人族群非常关照,并斥巨资提升黑人教育,广设学校。他也是个虔诚的北浸礼会教友,并且在他的一生中支持了很多有教会背景的机构。美国两所顶尖大学:芝加哥大学、与洛克菲勒大学都是他创办的。现今的纽约市也处处可见洛克菲勒家族留下的地标,如联合国总部大楼、洛克菲勒中心等等。洛克菲勒是美国近代史上最富传奇色彩与争议性的人物之一。他坚信:“从其他恶性竞争的商人们身上赚取尽可能多的金钱,而用此金钱发展有益人类的事业”。他用各种手段成为了空前绝后的巨富,但他不烟不酒不赌不色,一生勤俭自持,晚年将大部分财产捐出资助慈善与研究事业,开启了美国富豪的行善先河。这位垄断者的一举一动牵动着国际石油市场的每一根神经,他创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联合事业——托拉斯。约翰·洛克菲勒通过气势如虹的兼并和扩张垄断了美国的石油工业,而被人称为“石油大王”。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把洛克菲勒作为自己惟一的崇拜对象:“我心目中的赚钱英雄只有一个名字,那就是洛克菲勒。”洛克菲勒中心的53层摩天大楼坐落在美国纽约第五大道上,这里也是标准石油公司的所在地。标准石油公司1870年创立之初仅有5个人,而现在拥有股东30万,油轮500多艘,年收入已达五、六百亿美元。后来,洛克菲勒财团又形成由花旗银行、大通——曼哈顿银行等四家大银行和三家保险公司组成的金融核心机构,这七大企业控制全国银行资产的12%和全国保险业资产的26%,洛氏家族通过他们影响工业企业决策。洛克菲勒财团创办基金会,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和其他社会团体赠款,扩大影响和势力。洛克菲勒财团还指派亲信人物担任政府要职,如曾任国务卿的杜勒斯、腊斯克都担任过洛氏基金会董事长的职务;基辛格出任国务卿之前,曾担任纳尔逊·洛克菲勒(老洛克菲勒之孙)的外交政策私人顾问。该家族的成员也活跃于政治舞台,左右内政和外交政策,如纳尔逊·洛克菲勒就曾担任1974~1977年美国副总统。

来源:石油壹号网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能源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