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管理制度
当前位置: 首页>>管理制度>>正文
延安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2020-05-25 16:23  

延安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胜阶段也是我校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实现追赶超越发展,建设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及中省关于“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的有关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我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一、发展条件与环境

(一)“十二五”时期取得的成绩

“十二五”时期,面对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刻变化,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坚持内涵和外延协调发展,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增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1.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新成绩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坚持内涵发展,深化教育改革,强化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十二五”末,我校各类全日制在校生17100人,其中本科生由“十一五”末的13651人增长到15567人,硕士研究生由806人增长到1533人。成人生由8739人增长到11836人,留学生及各类长短期交流生520人。大学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83.83%

本科教学工作稳步推进。59个本科专业进行优化整合,形成了以教师教育、医学、应用型专业三大模块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获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7个;临床医学专业被纳入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试点;获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5门;获批省级教学团队8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6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获批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获批省级教改重点项目6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省级优秀教材一等奖3项;获批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134项,省级244项;大学生执业医师初次过线率达68%,司法考试过线率达65%;先后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403 项,省级奖项390项;学生在各类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360余篇。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新增27个学术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21个专业学位领域,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达到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增加到5个,43个二级学科招收学术型研究生,5大类27个领域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获批教育部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项目2个,省级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个;学校获准成为教育部首批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单位,首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农村“硕师计划”研究生培养单位,特岗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

学生教育管理进一步强化。实施了导航工程、精育工程、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培养工程、精品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小红帽工程、心理健康教育关爱工程、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工程等特色育人工程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不断提高。3名辅导员入选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学校被评为陕西省辅导员队伍建设先进单位。

2.学科建设取得良好成效。打造了以政治学、延安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生态学、基础医学5个省级优势学科和延安红色文化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理论1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培育了18个省级高水平大学学科建设项目

3.科学研究实现了新突破。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科研平台5个;取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项目申报资格承担各类科研项目74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4项,省部级项目89项;科研项目经费由“十一五”期间的年均200万左右增至年均868.32万元;各级科研成果奖突破了100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0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以上900余篇,被SCI、EI、ISTP、SSCI收录近300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0项;出版各类著作99部。

4.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十二五”期间,专任教师人数从770人增加到844人,高级职称人数从327人增加到389人,学校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从56人增加到96人,在读博士教师从27人增加到82人;获评全国优秀教师2人、陕西省优秀教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支持计划4人,获宝钢教育优秀教师奖10人;聘请特聘教授10名,知名兼职教授近百名。

5.社会服务取得新进步。协助延安市和部分县区编制了“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完成了延安市“十二五”城镇化建设专题研究工作,完成了陕北地区石油、煤炭行业重大改革项目多项;“大枣无毒苗木快繁技术研究”、“蝎与蝎毒研究”等多项成果得到应用转化;为陕西省培训医疗卫生人才2000多人次,培训中小幼教师2000多人次;恢复重建“泽东干部学院”,举办培训200余期,对3万余名全国党政干部、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高校师生进行了延安精神”为主题的教育和培训

6.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日臻完善“一章八制”建设为牵引,制定和完善了《延安大学章程》《延安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延安大学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细则》《延安大学“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办法》等管理制度;强化了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学术组织的功能,“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内部治理体系建设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

7.校园文化建设取得新成果。以红色校园文化为主题,打造了4门红色文化主题的公共选修课,选课人数近万人。加强以延安精神为内核的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获评省级文明校园,连续5年获得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3次获得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

8.对外合作交流进一步扩大。学校被列为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实施院校;与52所国(境)外高校建立校际合作交流关系实施了1+2+1双学位项目”、“2+2双学位项目”和“2+2+1.5硕士学位项目”等不同类型的合作交流项目。省部共建、对口支援、双拥共建工作步入深层次合作对接阶段。

9.办学条件实现新改善。“十二五”期间,学校办学收入达到25.96亿元。投入8.92亿元新建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公寓、学生餐厅、教职工公寓等14栋;投入0.26亿元加强信息化建设,扩大了校园网络覆盖面,改善了网络服务保障条件;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1.64亿元;馆藏图书总量133.7万册;全校固定资产总值近12亿元。

10.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扎实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积极推进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推行了干部聘任、机构调整、学科专业设置等三项改革,建立了机关效能、学院巡视等制度;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得到有效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学校获评“陕西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正处在深刻变革时期。从国家层面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已经成为我国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的基本遵循;“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新驱动”、“一带一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新战略、新举措正在推动经济社会深刻变革。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看,陕西省按照“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着力打造内陆开发开放新高地、建设丝绸之路新起点和创新型省份;延安市着力打造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示范区、城乡一体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区、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引领区和全国红色文化传播高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榆林市着力建设世界一流的能源化工基地、全国知名现代特色农业基地。从高等教育改革看,围绕到2020年末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国家要求高校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陕西省提出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重点向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学院、一流专业”聚焦,出台了深化分类指导改革,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加强省市共建,支持非省会城市高校发展的战略举措。

党和国家提出的系列新理念、新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举措,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要求学校通过深化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内引外联实现重点服务“一带一路”的开放办学新格局,通过学科专业布局优化精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需求。但是,我们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困难和问题。特别是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十多年的规模扩张,多数高校都进入了内涵发展的快车道,而我校仍面临着外延建设与内涵发展的双重任务,先前的不足使我们处在“前甩后追”“进慢则退”的境地。一是办学水平与学校的历史地位、社会各界的期盼还有一定差距;二是办学资源和条件严重不足,自我发展能力亟待增强,主动寻求外部支援能力亟待提高三是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四是学科专业建设和科学研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度不高依托优势特色学科申请博士点尚未成功五是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及落后观念仍然是制约学校发展的主要瓶颈。

   综合判断,我校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主动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改革大潮。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抢抓机遇,迎难而上,转变发展方式,制定和实施求真务实的发展规划,开创学校建设事业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坚持“学生为本、教学为基、学术为要”,坚持“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特色发展、开放发展”,把“是否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否有利于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是否有利于调动师生员工创活力是否有利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贡献”作为判断标准,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以“四个一流”建设为抓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把我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必须遵循以下指导原则:

坚持特色发展。特色是学校发展的根本道路。必须牢牢抓住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这一立校之本、办学之魂,始终把延安精神教育贯穿在教育教学全过程,做坚定的延安精神传承者、实践者;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立和完善富有特色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工作体系,彰显办学特色和优势。

坚持协调发展。协调是学校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引领的大学使命,统筹协调好内涵发展与外延建设,学校、部门与学院,教学与科研,行政管理与学术治理,学生与教师等重大关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深化改革。改革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以释放办学活力为目的,以管理重心下移为重点,“四个有利于”为判断标准,聚焦克服“三化”弊端,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实力,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坚持开放办学。开放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抓住“一带一路”倡议机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走产学研用融合发展道路;加强校友资源建设,充分发挥校友在学校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构建开放办学长效机制,导入优质办学资源,增强发展能力。

坚持依法治校。法治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保障。必须以“一章八制”为基本遵循,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守法治精神,转变管理理念,建立和完善教学、科研、学科、人才队伍、服务保障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制度机制;坚持依法行政和依法办学,规范办学行为,切实维护师生权益,提高管理水平。

(二)办学定位

1.发展目标定位:建设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2.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硕士研究生教育,开拓博士研究生和留学生教育,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3.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具有延安精神特质(信念坚定、求真务实、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善于创新),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4.社会服务面向定位:立足陕北,面向陕甘宁蒙晋毗邻地区,辐射全国。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经过五年努力,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基础基本奠定,学校成为区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地,资政育人的地方智库,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中心。

2.主要目标

——办学规模稳中有升,层次结构渐趋合理。稳定本科生规模,适度扩大研究生规模,拓展留学生教育领域,稳固继续教育规模。到2020年末,本科生规模达到16000人,研究生规模达到2000人留学生规模达到200人左右,成人学生规模稳定在8000人左右

——学科布局更加优化,特色优势更加鲜明。遵循学科发展规律,调整学科布局,优化学科结构,凝炼学科方向,形成以特色优势学科为主干的3-5个学科群,到2020年末,力争使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工程与技术、生态学、基础医学、中国语言文学等学科进入省内一流学科实现博士授权学科零的突破。

——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牢固确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建立适应弹性学习、学分制和主辅修制的本科教学制度。2020年末,力争建成7-9个省内一流专业,建成10门左右在线开放课程;在A级出版社出版20部左右教材;获省级优秀教材奖4项;获批省级以上教改项目12项;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1-2项、省级8-10项;获批省级众创空间1个,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150项左右、省级项目300项左右;学生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奖500项左右、省级400项左右。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和社会认可度进一步提高。

——人才层次显著提高,队伍结构更加优化。加大优秀人才引培力度,优化人才成长及团队建设环境,建立和完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到2020年末,聘任15-20名国内外知名学者为特聘教授、3-5名相关学科院士为双聘院士,引进和培养博士200以上,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5-6人,省级人才计划入选者15-20左右,保障人才发展的制度机制更加健全。

——科研水平明显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大幅增强。完善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科研活力。到2020年末,获批教育部科研平台1-2个、省级3-5个;建设省级以上科研创新团队3个左右;获批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1-2项、一般项目100项左右,省部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5-7项、一般项目150项左右;力争科研经费达到8000万元;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20左右,高水平学术论文被四大检索收录400篇以上,被CSSCI、CSCD检索收录1200篇以上;授权发明专利30项左右,科研成果转化10项以上

——对外合作交流领域进一步拓展,开放办学水平有效提升。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与国内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宽;省部共建、对口支援、双拥共建进一步深化;主动寻求中省市支持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影响力和社会声誉明显提高。

——内部治理体系渐趋完善,依法治校能力明显增强。以《延安大学章程》落实为抓手,稳步推进“一章八制”建设,提高学校治校能力和依法办学水平;以学校事业发展导向,改革办学资源配置机制,大幅提高各类办学资源使用效率;积极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学院办学自主权力,发挥学院办学主体作用;改革人事与分配制度,激发人才潜力,增强办学活力;探索学校内部第三方评价运行机制,不断提升学校科学决策能力。

——红色基因持续传承,大学文化不断彰显。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以红色文化为引领,形成与延安大学历史地位相适应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文化育人功能进一步强化,学校的社会美誉度和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引领区域社会思潮和文化风尚的能力显著提升。

——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服务教育教学能力全面提升。集成优质教育资源,建成在线学习、综合管理、师生服务等校园网络基础平台,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打造“便捷、智能、共享、安全”的教育信息化系统。

——办学空间有效拓展,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校区,改造、提升老校区办学条件和功能,建成萃园校区教职工公寓,师生的工作、生活、学习条件和环境得到根本改观,教职员工安居乐业。

三、重点任务与举措

(一)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1.实施一流学科建设工程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国家“双一流”和陕西省“四个一流”建设目标,以第四轮学科评估为契机,整合学科资源,优化学科结构,发挥学科交叉融合优势,积极培育和建设政治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能源化工与材料科学、生物技术与生态学、文学与文化艺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等5学科群。抢抓机遇,超前谋划,强化内涵建设,统筹优势资源,重点建设培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生态学、中国语言文学基础医学等优势特色学科,力争建成省内一流学科,其中1个学科进入国内一流学科序列,2个学科获批博士授予权

2.建立和完善学科管理机制。加强学科建设管理,出台《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学科带头人岗位设置及管理办法》《学科骨干聘任考核办法》等激励约束制度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制定学科点准入、预警和撤销的基本标准,建立分类指导、定期评估、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开展学科自评与调整,激发学科建设活力探索建立由第三方评价学科建设绩效的制度,实施竞争性资源配置与激励政策。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工程”。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人才市场结构性变化、创业就业市场的需求,坚持“存量调整、增量优化、分类建设”的原则,打造专业链群。把教师教育类专业做精做优,医学类专业做大做强,财经管理类文科类专业办出特色,工科专业链拉长,逐步增设5至7个适应地方需求和区域经济长远发展需要的工科、医药等新专业,减招乃至停招社会需求低、办学能力的专业。力争中国共产党历史、化学工程与工艺、汉语言文学、生物科学临床医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工商管理、英语、音乐学、电子信息工程、历史学、石油工程、社会工作等专业进入省一流专业。

4.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坚持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精英教育”理念,统筹协调基础教学与临床教学之间的关系,实施医教研协同培养的“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开展教师教育专业“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改革,着力夯实专业理论基础,强化教师教育技能训练。工科专业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改革,加强与企业协同育人,强化学生工程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

5.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工程”。加大教学内容改革力度,依据教学大纲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将学科最新研究成果、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融入教学内容,梳理、凝炼、提升教学内容改革成果,推出若干部高水平教材。推进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积极推进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翻转课堂、探索式、体验式、合作式、讨论式等先进教学方法,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实现课程考核形式多样化,加强过程管理,突出能力考查,注重实效性

6.实施“资政育人工程”。“延安精神资政育人的研究与实践”省级重点教改项目为带动,制订《延安大学资政育人教育活动实施意见》,面向陕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资政和育人相结合,课堂教育和调研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设立100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社会调研项目,推进资政育人实践活动,在资政中育人,在育人中资政,为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7.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工程”。以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为目标,科学设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利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积极推进理论教学突出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主体地位建设校内外、专兼职相结合的教育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创业训练中心省级众创空间。建立激励和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相关制度,为学生定制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个性化培养计划探索建立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机制。力争建立1-2个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院。

8.实施“学生自主管理改革计划”更新教育管理理念,按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三个维度,坚持学校教育与学生自主管理相结合,坚持学生自主管理与自主学习相结合,以完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建立实践平台为主要内容,强化以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为核心的价值观导向,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推行学生管理体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新精神、担当精神和奉献精神。

9.加强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节约资源、提高使用效率为导向,按学科和专业内在规律,探索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改善教学实验室的环境与装备条件,按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要求,加强建设,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进一步稳固发展混合编队教育实习基地数量,积极筹建临床医学技能实训中心、工程实训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平台。

(三)深化科研评价与激励机制改革,提升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

10.实施“科学研究攀登计划”。修订和完善《延安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建立和完善科研评价与激励机制,探索实施学校拥有知识产权、企业无偿使用科技成果的“科技成果转化直通车”机制,激发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活力。力争实现获批国家级项目100项、横向合作项目200项,科研经费达到8000万元,力争实现国家科技成果奖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零的突破。

11.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工程”。以高层次领军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重大科研项目研究为纽带,建设一批科研意识浓厚、科研态度严谨、科研方向稳定、科研素质优良、科研成果显著,富有团结合作、创新进取精神,具有相应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地位的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力争部分团队进入省级创新团队序列

12.科研平台建设工程紧抓国家和陕西省实施“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重要契机,优化科研资源综合配置,形成科学规范、开放合作、高效运行的科研平台管理机制,打造延安红色文化传承和陕北地方病防治两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打造菌草工程中心、能源化工工程中心、陕北资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中心、老区发展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力争建设1-2个教育部科研平台和3-5个省级科研平台

13.提高《延安大学学报》办刊质量坚持以服务学科建设、提高学术影响力为目标,加强政策支持,建立完善激励制,规范期刊管理,提高办刊质量,力争实现《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进入中文核心期刊目录目标。

(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水平

14.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计划”。改革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体制机制,修订《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校院联动,多措并举,积极引高层次人才,实施好“建议删除奖励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疑似敏感词”、“三秦学者计划”等高层次人才项目,引进和培育若干个具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学术骨干。按照“学科亟需,不为所有,但为我用”的思路,实施“延河学者”特聘教授计划。加大博士引培力度,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15.实施“教师能力提升计划”。根据不同学科专业教师的需求,制定教师发展专项计划,改进教师培训方式,分期、分批统筹做好各级、各类教师岗位培训,实现教师发展工作的多层次与全覆盖。积极拓展渠道,鼓励和支持在职教师国内外进修和攻读学位,进一步提高教师学历层次,优化学缘结构,提高教师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能力。强化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名师引领计划。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按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基础、有仁爱之心”的标准,塑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16.实施“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计划”。按照“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全面推行岗位设置与聘用管理制度建立教师分类设岗、分类聘用、分类考核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在全校设置教学为主、教学科研、科研为主三个岗位系列逐步建立起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现代大学人事管理制度深化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制度改革,积极推动职称评审权下放,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建立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形成按劳取酬,优绩优酬的分配形式,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拓宽对外合作与交流领域,提办学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17.实施“一院一校对口支援工程”。发挥革命圣地资源优势和延安大学特殊办学历史和地位优势,充分利用中省市支持政策,进一步深化和推进省部共建,推动学校开放发展。各学院要主动寻求合作与支持,至少与一所国内外一流大学或高端科研机构建立深层次对口支援关系,导入其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等优质资源,促进一流学院、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

18.实施“校友资源建设工程”。高度重视校友工作,充分挖掘校友资源,完善校友工作机制,拓宽校友工作路径,建立校友荣誉制度,助推学校建设发展以八十周年校庆为契机,加快校友资源的挖掘和建设工作,建立校友资源库,提高校友联络与服务水平充分利用延安教科文发展基金会、校友会的影响力,主动争取海内外各界人士、校友和机构的支持,广泛吸纳社会资源支持学校建设发展。

(六)构建大学文化建设新格局,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

   19.推进特色大学文化建设以红色校园文化建设为主题,实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程”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校史档案研究与开发”和“陕北历史文化民俗馆建设工程”打造一台由学生主演,以延安精神为主题、充分展示延安十三年辉煌历史的大型音乐舞蹈剧。

(七)拓展办学空间,改善办学条件

20.实施“新校区建设工程”。科学规划新校区功能布局,全力以赴推进新校区建设,力争在“十三五”期间,把新校区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绿色环保、优美舒适的现代化大学校区,为学校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1.切实改善民生。坚持“发展为了师生,发展依靠师生,发展成果惠及师生”的原则,积极推进萃园教职工公寓二期建设,解决教职工的安居问题加快教师工作室等教学保障设施建设,为教师开展教学科研提供优质服务实施“智慧校园建设工程”,提升网络信息服务质量进一步扩大学生学习、文体活动场地建设,切实改善学生学习、生活条件坚持开源节流,不断提高教职员工待遇。

(八)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提升附属机构发展水平

22.推动附属医院持续发展适应医疗体制机制改革的新要求,推动附属医院实现新发展。加大对附院工作的支持力度推动建立较为科学完备的现代医院内部治理体制和机制。附属医院要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加大高层次人才引培力度,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规范管理,强化成本控制,有效化解债务包袱,主动服务教学科研。健全医疗集团运行机制,推动托管医院医疗服务水平上台阶。

23.推动西安创新学院建设与发展省级“一流学院”建设为目标,实施“打造品牌学院”行动计划,通过人才队伍建设、教学科研能力提升、学院文化建设、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四大战略,着力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加快新校区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24.推进中小幼体制改革。积极探索附属中小幼体制机制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保障青年教职工子女就近上学,解决青年教职工的后顾之忧。

四、保障措施

(一)政治保障

1.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实施党建创优工程,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推进党的制度建设创新。按照“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各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突出服务职能,营造和谐创新的组织文化。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组织、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在学校民主管理中的作用,夯实学校民主决策的群众基础。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和制度机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在全校师生中全覆盖、见成效。激励和引导广大教师做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创新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和延安精神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制度保障

3.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完善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进一步明确学校学术事务和行政事务界限,完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相互协调运行机制,优化学术民主环境。健全和完善教代会等组织的民主管理与监督机制。推进信息公开,保障师生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

4.推进“一章八制”建设。以《延安大学章程》为基本遵循,持续开展基本制度的“废改立释”,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术委员会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理事会制度、财经委员会制度、教师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加快形成较为系统完备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

5.实施“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计划”。正确处理学校、职能部门和院(系)之间的关系,将管理重心由学校下移至学院(系),学院(系)成为办学主体,实行实体化运作。学校主要通过制订总体规划、发展目标、内部政策、筹措与分配办学经费、监督评估和提供服务等手段对学院(系)实施管理,学院(系)在学校的宏观调控下承担明确的责任和义务,享有相应的权利和利益。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学校发展的动力机制问题,改革的核心就是降低管理重心,下放管理权力,调整管理跨度,规范管理行为,真正建立起学校宏观调控、学院(系)自主办学的高效运行机制,促进学科的整合和发展,激发各级组织的活力,切实提高办学效益。

(三)投入保障

6.建立完善办学经费增长机制。抢抓重大机遇,服务区域重大需求,拓宽办学资金来源渠道。在巩固和争取国家和陕西省财政资金的同时,以教育部和陕西省合作共建为契机充分利用好国家“双一流”建设、“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陕西省“四个一流”建设计划、“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支持非省会城市高校”等重大举措和政策,进一步争取中省市对学校建设发展的更大支持

7.确保重点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依据重点目标和任务,建立“重点项目库”,按照规划先行以规划定项目、以项目配置资源的原则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十三五”各项重点任务顺利完成

(四)实施保障

8.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指导规划实施工作,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成立由各分管校领导任组长的重点任务推进工作组,按照规划中的目标任务,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建立规划实施工作责任制,把规划设计的目标纳入学校领导班子任期责任目标,把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9.完善规划体系。加强学校总规划、七个子规划和学院规划的有效衔接,实现多规合一。按照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做好任务分解和年度计划工作,分年度、有步骤地组织实施事业发展规划。

10.建立健全监测评估调控体系。建立科学的规划实施效果反馈系统,定期对规划实施过程和进度进行监测评估,对规划实施发展方向、阶段性目标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分析,发现问题,及时纠偏,提高规划的可实施程度和实施效率。根据中省政策调整和学校发展新情况,及时对规划目标任务作出调整,确保规划可控。

 

 

 

 

 

 

 

 

 

 

 

 

 

主要指标

目标任务

本科生

16000人左右

研究生

2000人左右

留学生

200人左右

成人生

8000人左右

省内一流专业

7-9

课程、教材

优质在线开放课程10门左右省级优秀教材奖4左右A级出版社出版教材20部左右

实践教学基地

30个左右

实验示范中心

国家级1-2个,省级2-3个。

创新创业教育

国家级大创项目150项,省级300项;省级示范众创空间11-2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院

学科竞赛获奖

国家级500项左右,省级400项左右。

省级教改项目

12项左右

教学成果奖

国家级1-2项,省级8-10项。

毕业生一次就业率

88%以上

继续教育

省级培训基地培训5000人次左右

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

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力争实现零的突破

国内一流学科

力争实现零的突破

省内一流学科

4-6

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8

导师队伍

700人左右

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

20个左右

延安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主要指标

 

国家项目

100项左右,其中重大(重点)项目1-2项。

省部项目

150项左右,其中省级重点项目5-7项。

横向项目

200项左右

科研项目经费

8000万元

科研成果奖

力争国家级零的突破,省部级20项左右

科研创新团队

省级3个左右

科研平台

教育部1-2个,省级3-5

发明专利授权

30项左右

四大检索收录

400以上

CSSCICSCD检索收录

1200以上

科研成果转化

10左右

师资队伍建设

教职员工人数

1520

专任教师总量

1000

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量比例

85%左右

特聘教授(院士)

15-20名特聘教授3-5名双聘院士

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

5-6人

省部级人才计划入选者

15-20人

博士

200人以上

省级教学名师

8-10

外派培训教师

600人次左右

 

对外合作与交流

 

学生出国(境)学习

300人次左右

中外合作项目

1-2

海外友好合作院校

20所左右

一院一校对口支援院校

20所左右

企(合作单位

25左右

省部共建、对口支援合作项目

20-25项

双拥共建合作项目

3-5

干部培训

35000人次左右

教育信息化

信息化建设

智慧教室达到30%40%课程实现混合式教学;实现数据融合共享

大学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

教育部校园文化成果奖3-5项,省级3-5项。

校园占地面积

190万平方米

校舍建筑面积

95.9万平方米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3.14亿元

馆藏图书总量

200万册

教学行政用房

57.8万平方米

学生宿舍面积

27.2万平方米

注解:

1.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栏主要指标为总量,导师队伍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教职员工人数专任教师总量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量比例等主要指标为总量,其余为增量。

   2.国家级人才计划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百千万人才工程”、、“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等;“三秦学者”、“新世纪三五人才”、“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等。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能源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